提起澳門,海外的朋友都會想起賭場,或者一個在中國境內的特別行政區,葡萄牙從進駐到管理這個地方的歷史長達幾百年。至於澳門的劇場發展,據說四百多年前就有傳教士在聖保祿神學院(現稱“大三巴”)前,以中文為社區居民演出,但現時可見的澳門戲劇文獻資料,還是只能從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開始。
本文因為篇幅所限,主要為讀者介紹近十年來的澳門劇場發展,當中只可集中場地、培訓、藝術節、團體、創作及評論等幾個面向。從1989年開始筆者以觀眾、創作人、導師、評論等身份穿梭其間,經歷愈多細節愈感到偏見的不可避免,本文只可作為拋磚引玉,若有錯誤、遺漏,望得劇壇同好指正。
1.演出場地
1.澳門文化中心
1999年3月,澳門文化中心建成使用,澳門終於有了比較“標準”的演出場地。文化中心現下屬於澳門政府文化局,包含劇院大樓、藝術博物館大樓及回歸賀禮陳列館3部份。劇院大樓內設綜合劇院和小劇院兩個表演場地。
近年澳門文化中心除了購入海外節目,也實行多項與本地劇場工作者增加連結的政策,包括開辦延續性強,由海外專業藝術工作者主持的演藝培訓課程及演藝評論與寫作課程等,並從這些計劃中發展出一些自製節目,例如舉辦近9年的“開箱作業”系列、翻譯劇《一起翻身的日子》以及音樂劇《我要高8度》等。
2.民營小劇場的誕生
在日益增長的劇場團體和演出數量下,十多年來只有一個文化中心,劇界對演出及排練場地的需求,無疑並未得到到位的回應。從1999年至今,由民間自發籌建的小劇場空間此起彼落,其中如僅能容納40到60個觀眾的曉角實驗室、戲劇農莊黑盒劇場、自家劇場(已於2015年關閉)、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等也漸漸成為本地小劇場演出的重要場地。澳門民辦藝文空間的興起,可以說是一股來自民間的、尋找自主空間、自求生存模式,建立文化主體性的覺醒與嘗試。劇場人在不同的空間中,因地制宜地創作出“常規”以外的表達形式,由於經費自籌,和商業空間一樣在運作上得到較大的自由,為澳門劇場創作提供更多元的思想表達的空間。
2.戲劇普及與劇場專業培訓
澳門演藝學院是澳門現唯一官方表演藝術培訓機構,分成音樂、舞蹈、戲劇3個部門。現時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校長為陳栢添,過去10年來,不少海外專業戲劇學院唸書的青年導師回澳,加入師資隊伍,並開辦表演、編導、兒童戲劇、教育戲劇等課程,雖然不算是一個可頒發學位的藝術學院,但仍吸引不少愛好戲劇的大眾在課余、業余時間入讀。
2010年戲劇學校轄下澳門青年劇團成立,由資深戲劇編導李宇樑擔任藝術總監至今。
此外,教育暨青年局(以下簡稱“教青局”)每年均有舉辦專為學生而設的戲劇活動。“校際戲劇比賽”從1991年開始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2005年,“第十四屆校際戲劇比賽”改由教青局主辦、民間團體戲劇農莊承辦,執行單位的改變,也造就了比賽制度上的革新。在比賽之外,教青局和戲劇農莊也分別在每年暑假期間和比賽後舉辦相關戲劇藝術普及活動作為配套。教育暨青年局自2004/2005學年開始推出“中學生普及藝術教育計劃”,目的是為本澳中學生提供欣賞及認識不同表演藝術的機會。
3.劇團發展
澳門藝術團體絕大部份仍依賴政府資助,現時文化局資助方式是以單個活動計算,另外,部份演藝活動亦可向澳門基金會申請經費補助。2012年開始文化局設立“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訓計劃”,一些劇團的行政人員有了較過去穩定的收入,但仍有從事各類劇場工作的自由身工作者。職業化的劇人及劇團的出現,讓過去二十多年來支撐著澳門劇運的業余劇社受到強大的衝擊,在健全的劇場生態中,專業性與業余性的劇場應該是並存的,兩者之間有互補長短的關係。
我們大概可將現時活躍於澳門劇場界的團體,以1999年為界,分成兩類。
1999年後成立的團體,骨干、始創成員要不是具備專業劇場訓練的背景,要不就是從組成劇團開始就往專、職業的道路進發,而且每個劇團因為他們對劇場美學、社會承擔、演藝市場等不同追求,也形成了鮮明的形象與個性。至於1999年前成立的團體,亦有部份以業余過渡至職業發展,繼續為劇界作出貢獻,在在延續了澳門劇場一直以來的群眾性與多元發展。
另外,由於受到近10年來“透過藝術的教育”、“應用劇場”的影響,不同的“教育性戲劇”模式如“教育戲劇”、“一人一故事劇場”、“論壇劇場”
等,陸續引進澳門,一些跨越劇場、教育、社區領域的團體草莓田、零距離、風盒子亦相繼成立。2014年,文化局新設立的“藝術在社區”資助計劃亦令其他劇場團體,開始透過劇場藝術跨入不同的社區領域。
近年,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及華文戲劇節等年度或兩年一度的劇場活動,令本地劇團與各地華語劇場合作、交流頻繁,澳門劇作到海外巡演、多地合製節目、跨境執導等情況十分常見。
4.劇本及劇場創作
1.原創、翻譯及改編劇本
澳門近年劇場文本的主要來源分別為原創(包括劇本及集體創作)、文學改編與翻譯劇3類。
二十年如一日地推廣和創作小品話劇的周樹利老師,在回歸後的10年仍不減他的創作力,他自己創作的是“簡陋劇場”,其特色是篇幅短,大都不超過15至20分鐘的演出長度,適合在一些綜合晚會、學校周會或課堂裡演出。李宇樑70年代創辦曉角話劇研進社,並開始劇本創作至今逾40年,曾出版《李宇樑劇作選》及《紅顏滅諦》兩部劇本集。另一位人稱“大鳥”的許國權,他導演及主導的“集體創作”
戲劇亦代有一定代表性。
在澳門演藝學院、小城實驗劇團、曉角劇社、葛多藝術會等,以及一些從海外就讀戲劇專業回澳的青年導演的努力下,觀眾對現當代外國翻譯劇早已不陌生了,如《少年十五二十時》、《青春禁忌遊戲》、《枕頭人》、《自選題》、《明年此時》及《杏仁豆腐心》等均大受歡迎。而近年持續進行文學與劇場改編的劇團則有足跡每年一度的“小劇場演書節”、卓劇場改編歐美文學名著的跨媒體劇場《克隆極樂》、《人在她城》等,而滾動傀儡實驗劇場則以華文文學的改編與澳門社會議題相交錯,例如《藥》、《方方》等均獲極大迴響。
2.從“環境劇場”到“新文本”
“藝術史”就是由一連串實驗與反叛所形成的過程,從七、八十年代曉角話劇研進社對“電影式”分場的追求,澳門戲劇社引進經香港轉口的西方翻譯劇作開始,澳門劇場就一直在尋找的新的敘事方式,80年代末迎著大陸及台灣的小劇場運動影響,貝克特的《等待果陀》、金士傑《荷珠新配》、魏明倫《潘金蓮》等劇作被搬演,完成了第一次劇場實驗。90年代,許國權的集編導一身,又善於引導演員集體創作風格漸漸成熟;陳栢添編導多部實驗劇場,首度引起“後現代劇場”的討論;李銳俊與多位不同媒體創作人成立石頭公社,上演了澳門第一個歸類為“舞蹈劇場”的演出,並多次在公共空間中與“後過渡期”的澳門政治環境對話,“環境劇場”;澳門演藝學院的課程改革引發劇壇對“青少年集體創作劇”、“一人一故事劇場”、“教育劇場”的重視,打開劇場作為社會、文化實踐的新可能,這第二次劇場實驗的特征為從作家劇場轉型到導演劇場、參與式劇場的過程。
1995至1998年間,石頭公社、曉角劇社等已在廣場、公園等上演環境劇場,“環境劇場”探索空間的歷史、文化演出與環境的有機結合與對話,1999年“澳門藝穗節”以後,每年大量在公共空間發生的劇場演出,是過去20年來澳門劇場一道獨特的風景。2013年10月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在南灣舊法院舉行的“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以“環境劇場”作主題,展出將近20年來澳門環境劇場演出資料,同時出版了《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一書。
近年譚智泉、莫家豪等新一代劇場導演引進的歐陸“新文本”,如《醜男子》、《金龍》、《極樂泳池》以及《肺人》。“新文本”(New Writing)一詞來自英國,用來識別過去西方戲劇劇本的寫作方式與策略,既無固定的模式,也顛覆了劇本體裁的傳統,常常沒有(極少)舞台指示,只有不標明由甚麼人物所說的台詞,內容上直面社會議題。像過去很多翻譯劇一樣,“新文本”需要轉譯、吸收和應用的過程,但它不是一個範式,而是要求導演、演員,以至整個製作的合作者(甚至觀眾)一種共同投入的,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面對社會的態度。
5.評論、研究與出版
澳門劇場評論及學術研究緊隨著劇場活動的迅速發展,劇場期刊、劇作家、劇團的劇本集、劇評集及戲劇論著相繼出版。成立於2006年的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創辦《劇場.閱讀》季刊,設立向公眾開放的“澳門劇場圖書室”,發起“升評運動”,舉辦以青年人和學校教師為對象的劇場評論工作坊,倡議戲劇評論應該作為戲劇教育重要一環,並開啟劇評網站“評地”(http://reviews.macautheatre.org.mo/),同時又組織劇評人到台灣、香港等地進行交流活動,該學會於2014年起持續舉辦“澳門劇場研討會”。另外,成立於2010年的澳門演藝評論協會亦在澳門藝術節的委託下,到中學進行劇評講座。
近年,不少劇團和創作人亦開始整理劇作、劇場音樂公開出版,為澳門劇場文本留下不可多得的記錄。2013年文化局委託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編輯、製作《澳門戲劇年鑑》,提高澳門戲劇發展的資料整存的受重視程度。
80年代澳門文學界已提出“建立澳門文學形象”的意識,澳門劇場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可缺席的一部份,整存、展示澳門的劇場資料,也有助澳門的藝文創作在華人地區、亞洲以至全世界中尋找自己的坐標。
參考書目:
周樹利著︰《簡陋劇場劇集》,澳門︰澳門藝穗會,1994。
田本相、鄭煒明編︰《澳門戲劇史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鄭煒明、穆欣欣編︰《澳門當代劇作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李宇樑著︰《李宇樑劇作選》,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
李宇樑著︰《紅顏滅諦》,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2009。
莫兆忠著︰《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1。
李宇樑、穆凡中編︰《新世紀澳門戲劇作品選》,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1。
莫兆忠編︰《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澳門︰澳門劇場文化學會,2013。
莫兆忠編︰《2013澳門劇場年鑑》,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4。
莫兆忠編︰《2014澳門戲劇年鑑》,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6。